您现在的位置是:探索網 > 娱乐播报
土壤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
探索網2025-07-29 14:50:26【娱乐播报】2人已围观
简介土壤作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 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 国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土地的用地性质 发生了改变, 从原来的工业厂区变成商业区或者 居住用地,企业在生
土壤作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研究一部分, 在人类 的污染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土壤随着我 国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修复调整, 土地的技术进展用地性质 发生了改变, 从原来的有机研究工业厂区变成商业区或者 居住用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跑、污染冒、土壤滴、修复漏”对土 壤造成污染,技术进展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1,有机研究 2]。 根据《全国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可知,污染全国土壤环 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土壤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修复耕 地土壤环境质量令人堪忧,技术进展 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 境问题突出。 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类为主,有机类 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3]。 对于有机类污染土 壤,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跑、冒、 滴、漏”,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农药滥用,城市以及 农村生活垃圾不当处置,垃圾填埋 场和 垃圾堆 场等。 有机污染土壤不同于其他类型污染土壤,它 具有一定的特性,其有机物种类较多和危害较大, 是土壤环境中潜在危险性大、 应优先控制的污染 物[4, 5]。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理修复有机污染 土壤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是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治理修复, 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消除、降解或清理,使得土 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 限值要求,使环境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6, 7]。 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国内外针对有机物污染土壤常 用的治理修复技术, 以期为我国今后开展有机污 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1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概述
全球合成化学品产量在逐年上涨 (其中每年 合成的近百万新化合物有 70%左右为有机化合 物),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分为 7 大类,有机农 药类污染、石油类污染、塑料制品、染料、表面活性 剂、增塑剂、阻燃剂[8]。 其中,常见的有机农药有有 机氯农药(如 DDT、氯丹等)和有机磷农药(如乐 果、 敌百草); 石油类污染物主要包括多环芳烃(PAHs,如菲、苯并(a)芘、苯并(a)蒽等)和烷烃、环 烷烃、烯烃以及芳香烃;塑料制品主要包括食品包 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白色 污染”,这些“白色污染”的主要成分为聚苯乙烯、 聚丙烯、聚氯乙烯等,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农作 物减产、品质受损、破坏农业生态系统。 同时,在城 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聚氯乙烯的生产环节会产生 二噁英, 二噁英是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毒性 最强的化合物; 染料类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 业废水排放、堆肥过程,如苊、苯胺;表面活性剂类 有机污染物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盐, 主要存在 于污泥、污灌中,较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导致土壤 黏粒稳定性增加,加重水土流失;增塑剂包括多氯 联苯、钛酸酯类化合物(PAEs)、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邻苯二甲酸异辛酯(DEHP);阻燃剂主要 包括有机磷酸酯、多溴联苯醚类[9-11]。 土壤中的大 部分有机污染物化学性质稳定, 具有较强的生物 毒性,进入土壤后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有 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逆转 性和中间产物复杂等特征,可以在土壤中富集,容 易对环境造成持久性污染,同时,可以以颗粒物、 气体、等形式经口、吸收、皮肤等暴露途径进入人 体,对人类造成危害[12]。
2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针对有机污染土壤已发展了的一系列修复技 术,欧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污染土 壤进行修复和治理,我国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就目 前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成 功应用于实践中。 根据治理修复原理不同,可大致 将有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分为物理修复技 术、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等三大类[13],由 于单一的修复方法不足, 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2.1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 活动分解土壤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污染土壤生物 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 动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 复[1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绿色 环保、无二次污染、处理条件温和等良好的技术特 点,得到各国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目 前国内外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热点, 是有前景的 环境污染治理的替代技术
2.1.1 微生物修复法
微生物修复主要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促进微 生物对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转化和去除, 包括强化土著微生物降解(生物刺激)和投加外源 高效降解微生物(生物强化)2 种方式[17]。 有研究表 明,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诺卡氏菌属等可降解 土壤中的 DDT,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可高效修 复降解污染土壤中的 PAHs[18]。 土壤堆肥技术是在 污染土壤堆肥过程中大量的活性微生物将有机物 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成无毒无害的小分 子,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新型修复技术[19]。 董芬 利用好氧堆肥技术降解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实验 结果表明好氧堆肥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中 PAHs, 堆肥七周后不同添加剂处理下芘、菲、芴的降解率 基本达到 80%以上。 同时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处理 多环芳烃的降解率,实验结果发现,草炭和竹炭的 添加后在 4 周左右达到 90%以上的降解率, 芘在 第六周也取得 90%以上的降解率[20]。 马騻[21]等比较 了比较了堆肥条件和自然条件下 2,2,4,4-四溴 二苯醚(BDE-47)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研究结果 表明堆肥土壤中 BDE-47 的去除率提高了 15%。 汪洋[22]研究不同堆肥方式(自然堆肥、表面活性剂 强化堆肥和复合菌群强化堆肥) 对大庆石油污染 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 明,通过表面活性剂强化堆肥和复合菌群(强化堆 肥) 处理总石油烃的降解率高于自然堆肥处理总 石油烃(TPH)的降解率,探讨不同堆肥方式降解 石油烃的降解规律,自然堆肥过程中 TPH 降解速 度最快的是在腐熟期, 而表面活性剂强化堆肥过 程中在降温期达到最快 TPH 降解速度,而复合菌 群强化堆肥中 TPH 降解最快时期出现在高温期, 在三种堆肥方式中降解 TPH 过程时均符合一级 反应动力学方程。 刘江红[23]等采用微生物固定法 降解受采油污水污染的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从 采用污染土壤中筛选以聚丙烯酰胺为唯一氮源和 唯一碳源的实验菌种, 研究不同的固定方法对降 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 PVA+海藻酸 钠+添加剂法得到的固定化颗粒对土壤中聚丙烯 酰胺降解率最高,且达到 79.8%。 微生物修复土壤 中的有机污染物已应用于现场实践, 修复过程属 于自然过程的强化,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但由于微 生物修复耗时较长, 对有机污染场地环境条件要 求较为苛刻, 由于不是土壤中所有的有机污染物 均能够被微生物降解, 故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 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于《环境研究与监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芳烃,聚苯乙烯,钛酸酯
很赞哦!(83)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丢失证件成股东 市场监管部门快速办理解民忧
- AA 240 DUO原子吸收光谱仪(二)
- 啄木鸟童装 春日率性感穿搭 清爽阳光
- 沙河地区部分产能停产整顿 玻璃货物价格创反弹新高,行业资讯
- 汽车的玻璃窗为什么是绿色的?,行业资讯
- 啄木鸟童装 春日率性感穿搭 清爽阳光
- 汽车的玻璃窗为什么是绿色的?,行业资讯
- 现货成交良好 玻璃维持上涨,行业资讯
- 洛杉矶时尚服饰品牌Rhode宣布即将关闭
- UCLA 震撼发布奢华定制版 Air Jordan 3 PE 橄榄球钉鞋
- 喷洒干燥剂法在苜蓿田间干草调制中的应用
- 美妆品牌Cosnova 2024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 用玻璃制造闪亮空间,图片新闻
- “米扬丽格”美容机构被疑偷梁换柱 “进口鼻”歪成了“国产鼻”
- 网上投保选正规渠道 防自媒体不当营销
- 中药血清谱效学研究现状概述(一)
- “放心吃”保险理赔难放心 福州市消委会发建议函
- 共享汽车商家失联 经营者进失信黑名单
- 备孕必备:鹿胎颗粒的作用、剂量与时间推荐
- 玻璃贴膜为建筑节能降温,市场研究
- 从4楼抛下菜刀获刑6个月!山东首例高空抛物罪案宣判
- 劣质车玻璃造成“安全真空”,玻璃技术
- “产后康复治疗”是幌子 厦门安妮娅被判“退一赔三”
- HOSTOYO童趣漫游指南 简洁时尚 赶快安利!
- 非常马赛克打造新家居视觉效果,图片新闻
- 洛阳玻璃保窑工实作比赛揭晓,行业资讯
- 卷走消费者巨款后失联 深圳5家预付式消费企业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 妊娠高血压孕妇补充铁剂钙剂对母婴不良 结局的预防作用
- 中国玻璃深加工研讨会开始征稿,行业资讯
- 一种崂山红茶冻凝胶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三)
- 四川2020年销售服务投诉增长3.7倍 网络消费和二手车销售成投诉热点
- 玻璃网印正成为举足轻重行业,行业资讯
- 中消协开展女式打底裤、连裤丝袜比较试验 测试样品抗勾丝效果不佳
- 《汽车玻璃贴膜技术规范》将出台:保质期须超5年,政策解读
- 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行业资讯
- 男性备孕健康全方位指南:饮食、锻炼、生活方式、药物避免、检查项目及知识了解
- 食品微凝胶的制备、表征与应用(三)
- 怀孕后多久会出现早孕反应?
- 吴茱萸化学成分、药效及肝毒性的研究进展(三)
- 工业废水可生化性测定方法及技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