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慢超慢跑?其效果真的有那么好吗?如何科学地进行这项运动?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具有较高安全性
超慢跑起源于日本,跑比是走路一种以极慢速度进行的跑步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不仅适合运动新手、比跑步轻跑步初学者,超慢也适合年长者、跑比肥胖人群。走路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运动康复系主任戴剑松曾公开表示,比跑步轻即使是超慢骨质疏松、退化性关节炎或膝盖动过手术的跑比患者,也可以遵医嘱进行超慢跑练习。走路
超慢跑具有低强度、比跑步轻长时间的超慢特性。研究表明,跑比超慢跑消耗的走路能量是以同样速度健步走的两倍。这是因为这两种运动使用的肌肉不同,超慢跑虽然速度很慢,但每跑一步都必须抬起大腿,此时会用到臀大肌、股四头肌和髂腰肌等肌肉。它们都属于身体的大块肌肉,会消耗较多能量。
不仅如此,相较于其他的锻炼方式,超慢跑有着更低的损伤风险。《惊人的超慢跑》作者梅方久仁子提到,现代人多数缺乏运动且体力不足,速度很慢的超慢跑,是最适合现代人的运动方式之一。超慢跑对身体的负荷非常小,在完成超慢跑后,人也很少会产生肌肉酸痛的现象。因此,超慢跑的安全性较高。
跑步速度和姿势有讲究
那么,到底如何科学进行超慢跑?在一些超慢跑跑者看来,超慢跑的核心在于“慢”,即慢速、小步幅、低强度。这种跑步方式将运动强度控制在不会太累的程度,让人更愿意尝试并持续跑下去。
从事了20年超慢跑研究的日本福冈大学教授田中宏晓在《超慢跑入门》一书中提到,超慢跑的速度大约在每小时4到6公里,相当于每公里用时10到15分钟。
除了速度,超慢跑对于姿势也有要求。据田中宏晓解释,超慢跑的跑姿与正常跑姿有所不同,跑者要想象自己是个木偶被线拉着,身体挺直但不要紧绷;利用手肘的力量,将手臂往后摆动;稍微抬起下巴,直视前方;骨盆稍向前挺,并尽量抬起腿。超慢跑时,跑者的脚应以“先前脚掌、后脚跟”的姿势接触地面,同时要注意避免踮脚跑和步伐过大,以减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的发生率。
超慢跑也有其适宜的呼吸技巧。进行超慢跑时应保持自然、稳定的呼吸,如果呼吸急促或开始气喘,说明跑得太快,应降低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超慢跑虽然强度低,但对于初学者或缺乏锻炼的群体来说,也要循序渐进。刚开始时,可以先试着进行10到15分钟的超慢跑,然后逐渐增加时间,按自己适应的节奏和强度进行训练。每次运动后,务必做好腿部的拉伸放松。
此外,专家建议,在超慢跑前后要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运动后可食用莓果等抗氧化性强的食物,减少运动引起的炎症,加速恢复过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科普中国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
2022女篮世预赛举办城市确定 大阪等三个城市盖伊20+5米切尔20分 特伦特31分猛龙负爵士库里单兵防守能力比想像的强 勇士攻守居榜首消失的“全网最低价” 欧莱雅危情48小时黄金交易提醒:初请人数降至疫情以来新低!多头“疲惫”金价将重回跌势?切尔西续约吕迪格受阻 无法满足他千万年薪要求导演胡连翠去世享年86岁 曾主演歌剧《白毛女》【评论】实控人被判重刑,康美案释放的强烈信号当使资本市场警醒掏5000万美元造火箭?利欧股份两连板后收关注函,第三季度亏损超10亿原油交易提醒:油价受释放原油储备消息助力再下挫,跌势能否继续还需看各国进一步表态“阳光玫瑰”葡萄既泡药水又用甜蜜素?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抽检破谣言响应面法优化刺五加酶解工艺的研究(一)夹层玻璃是怎么造出来的 夹层玻璃的安全性能如何,行业资讯医药用玻璃瓶分类 高硼硅玻璃杯的优点,行业资讯不同防腐剂对烤制鱿鱼片贮藏品质的影响(三)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地质成矿过程(四)江门发布去年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5家亮“红牌”,行业资讯山东菏泽:消费教育走进乡村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餐饮经营领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示四川:多措并举探索婴配乳粉放心消费多元共治新模式玻璃杯有异味怎么办 玻璃杯如何去异味,行业资讯伟业计量成功申报18个国家二级标准物质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批准发布 《乳及乳制品中霉菌和酵母快速测定实时光电法》团体标准玻璃胶凝固要过多长时间 多余的玻璃胶该如何存储,行业资讯辽宁锦州:引“智”推进公平竞争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北京男性备孕治疗医院宫外孕术后需要备孕吗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持续推进京津冀商事制度改革深度合作客厅电视背景墙用玻璃做什么图案好 艺术玻璃背景墙应用,行业资讯陕西咸阳:推进认证认可 助力高质量发展上海开展“清链”行动,买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套路浮出水面玻璃幕墙定期检查标准 玻璃幕墙材料选用标准,行业资讯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非浓缩还原果汁 橙汁》(QB/T 5627全玻璃推拉门套什么定额 玻璃护角怎么安装,行业资讯广西桂林:以学校为重点打好集中用餐单位专项治理组合拳规范假期市场秩序 福建查处多起违法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9种二苯甲酮类紫外吸收剂(二)艺术玻璃制作种类 艺术玻璃的应用,行业资讯北京丰台:开展药品检查 确保用药安全山西老陈醋优良芽孢菌与醋酸菌、乳酸菌的相互作用(四)